民乐县自2008年争取实施省列、部列、国列《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项目》以来,采取多种措施,规范落实项目建设内容,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进一步提高了干部群众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识。该县在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是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仅仅局限于在示范区内推广,而是通过示范区的示范,带动周边乡镇村组大面积推广,并且做了大量的宣传和培训工作,加上保护性耕作本身是一项承载秸秆覆盖还田、机械免耕播种、化肥深施等多种先进农机农艺技术的耕作技术体系,具有省工、省时、保护生态的特点和优点,解决了农业生产上的许多突出问题,特别是在旱情严重的情况下,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现了保墒的优势。
二是进一步扩大了保护性耕作面积。通过省列、部列、国列保护性耕作项目连续多年的实施,全县保护性耕作面积达38.2万亩。本着“巩固老点、扩大新点”的原则,在具有传统优势的乡镇做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工作,如南丰乡保护性耕作技术已经深入人心,进一步配备了保护性耕作机具;而在有条件而群众认识不到位的南古、新天等四个乡镇加大推广工作力度,采用有效方式,提高了项目区群众的认识水平,拓展了作业面积。
三是社会综合效益明显。试验数据表明,采用秸秆覆盖、深松技术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效增强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保护性耕作通过秸秆残茬覆盖,不仅降低了地表风速,而且作物根茬可以固土,秸秆可以挡风,同时能有效蓄水,增加了土壤水分,增强了表层土壤之间的吸附力,改善了团粒结构,使可风蚀的小颗粒含量减少,从而有效的减少农田风沙扬尘。
四是促进了全县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大发展。通过项目实施,新增了一大批新型农业机械,贯穿于保护性耕作的种植、除草、收割等环节,转变了传统作业模式,实现了机械化作业,提高了机具使用效率,确保了保护性耕作技术项目中示范面积的完成,也使全县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五是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有效地简化了作业环节,减轻了农业生产劳动强度,缩短了农时,解放了农村劳动力。通过项目实施,培养了一批农机大户,解除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节本增效。通过实际测验,实施保护性耕作比传统耕作减少作业工序3道,节约作业费用20元。小麦亩增产6—18kg,大麦亩增产10—18 kg,油菜亩增产5—10kg,小麦亩节本增效32—56元 大麦亩节本增效28.6—53.48元,油菜亩节本增效50—80元。